当前位置: 首页

我院青年教师王磊在中科院一区Top期刊上发表论文

发布人:  编辑:于红梅 预审:昝逢宇 终审:张伟发布日期:2021-12-16    浏览次数:

本网讯 近期,我院青年教师王磊博士在中科院一区Top期刊《Aquaculture》发表题为“Different forms of selenium supplementation in fish feed: The bioavailability, nutritional functions, and potential toxicity”的综述文章。王磊博士为第一作者,严云志教授和王磊博士为共同通讯作者。

随着全球水产养殖的增长,有限的鱼粉资源迫使植物蛋白等原料应用到水产饲料中,而这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饲料中微量元素的组成及生物利用率。而通过外源添加剂则可以弥补饲料中的微量元素的缺乏。硒作为一种微量元素,对动物的生长和健康非常重要。鱼类是人类获取硒的重要来源,富硒的水产品不仅有利于鱼类的健康,也对人类食品意义重大。目前,有机硒和无机硒添加剂在鱼类饲料中均已被广泛研究,它们在机体中的吸收、代谢及分布机制均有所不同。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单一来源的硒对某种鱼类的生长表现、抗氧化和免疫状态的影响。而本综述文章系统的比较了水产饲料中常用的无机硒(Na2SeO3)、有机硒(蛋氨酸硒、酵母硒等)及新型硒(如纳米硒、硒多糖等)的生物利用率、毒性、营养功能、机体内代谢及分布差异。本文还总结了22种水产重要经济鱼类的饲料硒需求量;硒在鱼体中各组织器官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;鱼类硒缺乏症和硒毒性;硒添加促进鱼类饲料利用和生长的机制;硒对鱼体抗氧化、免疫和抗应激能力的提升作用等。

总体来说,相比于传统无机硒,有机硒在鱼体呈现出更高的生物利用率、更有效的提高鱼体免疫力,更低的潜在毒性,并更有利于生产富硒的鱼肉。而纳米硒则具有与有机硒相接近甚至更优的生物利用率,但其代谢机制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。由于不同形式的硒在鱼体吸收、代谢、分布均有差异,因此,评价鱼体的硒利用时应该综合考虑多种指标。此外,饲料硒对鱼类的营养功能和毒性之间的临界值比较接近,所以新型低毒性、高生物利用率的硒添加剂有待于开发并应用于水产饲料中。

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(31872251)及安徽省水产产业技术体系(皖农科[2021]711号)的支持。

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sciencedirect.com/science/article/pii/S0044848621014824